新网站提醒
众意职场

“要素革命”终结用工荒

     这些天,在润州工业园,园区企业钧浩新能源的“科技裂变”发展模式,因再次成为媒体焦点而备受关注。钧浩新能源在几幢厂房和办公楼里,相继建成6家科技型企业,堪称集约发展标兵;而数年前,该公司的重组前身强凌电子,却是全市闻名的劳动密集型企业,员工人数一度近万。

  从用工大户到集约标兵,钧浩新能源的转型一方面源于科技驱动,另一方面也是我市劳动密集型企业,因用工难、用工贵难以为继的缩影。市委研究室副主任吴杨说,由于人口红利逐渐殆尽,用工贵、用工难问题日益突出,近些年人力资源矛盾,不仅在倒逼劳动密集型企业转型,而且也成为更多企业乃至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。

  市劳动就业管理中心4月份发布的《镇江市2014年一季度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状况调查分析报告》显示,一季度进入全市各级人力资源市场的用人单位,招聘总人数为144546人,而进行登记的各类求职人员共111049人,求人倍率(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比率)达到1.31。而同期全国人力资源市场求人倍率为1.11,镇江的用工缺由此可见一斑。

  在市经信委薛峰看来,人力资源对于镇江企业乃至地方经济发展的制约,表现复杂。总体上看,随着社会老龄化速度加快,国内劳动力由过剩转向紧缺,近年来人力成本每年以10%左右的速度刚性上涨,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。具体到我市,用工的结构性紧缺问题又十分突出。一方面,本地青年出于就业观念等原因,不愿投身生产一线,先进制造业发达的镇江缺乏足够的产业工人;另一方面,技术、研发、管理等高层次人才的缺乏,也制约着企业做大做强。

  破解人力资源瓶颈,薛峰认为最重要是创新生产方式。面对高企的人力成本,企业应该沿着工业化和信息化的“两化融合”之路,着力提高生产装备的自动化、智能化水平,发展智能制造,通过“机器换人”,有效解决用工贵、用工难问题。

  事实上,“机器换人”在我市已有实践。除了越来越多的企业把机器人引入生产线外,据市经信委统计,全市目前已有近10家企业生产机器人及相关元器件。位于丹阳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江苏天宏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,研发制造各类自动化生产线和机器人系统集成及机械手。短短数年,企业的年销售额就从900万元突破1个亿,从而成为镇江企业中“机器换人”的最直接获益者。

  针对高端人才的缺乏,吴杨给出了自己的解决思路。他认为,镇江在沪宁线上的人才竞争中,很多硬件因素并不占优,因此更须通过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,基于“镇江机遇”打造“机遇镇江”,最终形成“资源流动更顺畅,发展机会更广泛”的人才环境。

  资金、土地、劳动力作为日益紧缺的生产要素,同时制约着当前经济发展。有无可能通过加大其他生产要素的供给,弥补此中不足?薛峰给出肯定答案。他表示,在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,既要注重有限有形的土地、资金、人才等要素资源保障,更要对信息、理念、模式等无形无限的生产要素予以积极探索,进而通过“生产要素革命”,获得质量更高、效益更好、更事半功倍的发展成果。

  重视无形生产要素供给,必然涉足品牌经营、电子商务等领域。薛峰以江阴海澜集团为例,阐述“要素革命”的意义。该集团利用“海澜之家”的品牌效应,委托生产企业贴牌加工,自身则专注于研发设计、质量控制、市场营销、物流配送,最终在没有增加一寸土地、一台机器的情况下,实现了企业规模的快速扩张。“海澜模式让我们看到,品牌、模式等无形要素,有时比资金、土地、劳动力更能撬动发展。”

推荐资讯
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